山地页岩气开发新模式 浙江油田年产量上50万吨
通过持续技术攻关、装备技术国产化等模式,浙江油田页岩气单井综合成本较初期减少45%,钻井施工周期较初期减少30%左右,开发井一类储层钻遇率由2015年的89.4%提高到目前的97.5%。
2016年12月底,浙江油田公司表示,经过几年探索,通过“标准化设计、数字化管理、一体化集成、模块化建设、智能化排采”山地页岩气高效开发新模式,浙江油田已在滇黔北昭通***页岩气示范区(简称昭通示范区)建成5.3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规模,年产油气当量首上50万吨。
2009年7月,浙江油田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**页岩气探矿权证。2012年3月,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中国石油设立昭通示范区,由浙江油田负责承建。昭通示范区横跨滇黔川三省,与北美地区页岩气开发相比,地层热演化程度高、构造复杂,而且山高沟深,找一个足球场大的井场都非常困难,勘探难度属于***。近年来,浙江油田克服极为复杂的地下、地上条件,按照“前期评价、甜点选区、产能建设”三部曲,稳步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。
几年来,浙江油田在昭通示范区完成二维地震勘探4720千米,三维地震647平方千米,页岩气评价井15口,累计钻井进尺3.8万米;完成5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工作,建成6个平台,完成开发水平井26口,累计进尺11万米;建成集气脱水站一座,外输干线5.3千米和集气支线16.33千米;已投产22口井,单井获最高日产气量24.23万立方米。目前,按照“控产量、控压降”原则进行试生产,2016年产气5.01亿立方米。页岩气开发进入规模化、工业化生产新阶段。
通过勘探开发实践探索和总结提升,公司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实时迭代更新的页岩气地质储层、裂缝系统、岩石力学等三维地质模型,形成了“强改造、过成熟”海相地层综合地质评价、水平井钻完井、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、开发与生产评价四大技术系列22项专项技术,基本满足了山地页岩气高效规模开发的需要。
同时,公司促进主体技术、关键工具国产化,在国内首次研发成功“地层元素测井技术”,打破了页岩气特殊测井技术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;开展核心处理剂研发,研制出“高润强抑水基钻井液”体系,为水平井水基钻井液代替油基钻井液提供了可行性,大大降低了环保风险和钻井工程成本;成功应用“可视化压裂技术”,运用邻井微地震监测与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方法,给指挥人员装上“眼睛”,可实时看到地下人造裂缝延伸情况,提高压裂成功率;探索山地工厂化钻井和大型体积压裂作业模式,目前已实现同一平台3口井同时钻井、同时压裂,实现了同一平台钻井、压裂交叉作业和拉链式压裂作业,缩短作业时间,减少井场占用面积。